你知道这些游戏黑话吗?

🤖 AI智能查询

输入游戏术语,AI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使用场景

AI正在分析中...

游戏黑话背后的数据是怎么样的?

📊 数据解读

从游戏黑话类型使用频率我们不难发现,行为类术语占据各大游戏的主要术语使用。但个别游戏如”原神“”鸣朝“之类的RPG游戏等职业类术语占据较大使用份额

📊 数据解读

从各游戏术语分类我们可以看出,各游戏主要术语还是中性,主要侧重于交流,行为等等。但不排除正向或负向术语更多的存在,这与游戏性质与游戏玩家间的氛围有着极大关系

📊 数据解读

从类别情感雷达图中我们可以发现,大家的负面词语更多的是关于机制,看来大家共同还是攻击官方机制不平衡或者bug影响游戏体验。

游戏类别使用随时间怎么变化的呢?

游戏黑话是如何一步步进化的?

1980s-1990s
🕹️

街机时代(1980-1990年代)

游戏厅文化的黄金时代,黑话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社交属性,街机厅成为青少年社交中心,独特黑话是融入圈子的必备技能。
1983年
术语地域化
受方言影响,同一游戏概念在不同城市诞生了截然不同的叫法。这种地域差异强化了本地游戏圈子的认同感和排他性。
上海:"老鬼"=BOSS,广东:"大嘢"=BOSS,"打机"=玩游戏
1987年
暴力美学主导
动作格斗游戏盛行,催生了描述击杀特效的简短有力词汇。术语往往直接模拟动作声音或描述视觉冲击。"放雷"、"勾死了"
黑话成为游戏厅社交准入证,能否听懂并使用本地“行话”是区分圈内人与新手的标志。
GAME OVER
500+ 游戏厅数量
50+ 地域黑话
2000s-2009
💻

PC网游时代(2000-2009年)

MMORPG兴起,黑话开始标准化和制度化,大规模破圈
2000年
MMORPG术语制度化
公会管理、副本挑战等核心玩法建立了标准化表达词汇。
“工会”、“PK”、“刷图”、“开荒”、“Farm”、“OT”等词精确描述了团队协作中的复杂状态和策略。
2005年
大规模破圈
游戏词汇因其形象生动,开始被选秀、电商等主流领域借用。
《超级女声》引入"PK"为淘汰赛代称;"秒杀"进入电商
2010s-2019
📱

手游时代(2010-2019年)

移动互联网普及,付费文化兴起,抽卡玄学体系形成
2012年
付费文化兴起
"氪金"“氪金”(付费)与“肝”(投入大量时间)成为玩家状态的核心描述词。
"肝"
2016年
抽卡玄学体系
概率获取机制衍生出玩家自嘲和迷信性质的运气评价系统。形成了独特的“运气文化”,将随机结果戏剧化和社群化。
"欧皇/非酋"、"玄不救非,氪不改命"
2020s
🌐

泛娱乐时代(2020年至今)

直播、短视频兴起,黑话全面破圈并反向影响主流文化
2020年
电竞造梗全网化
电竞赛事和主播成为流行语的重要发源地,
"YYDS"、"毒奶"。这些梗往往源于某个高光或下饭操作的名场面解说,极具画面感和传播力。
2021年
情感符号迁移现实
游戏中的情绪表达被广泛用于描述现实遭遇。
“破防”等词因其高度概括情绪爆点的能力,成为网络共情的高效表达。
2023年
职场术语游戏化
游戏中的任务机制词汇被借用来调侃或描述枯燥重复的日常工作。年轻一代试图用熟悉的游戏框架解构现实压力。
"搬砖"=重复性工作、"副本"=专项任务